社恐or社牛? 这种“牛逼症”你值得拥有


排版:爱摸鱼的汤圆酱

“只有ta一个人在说话不太好吧,明明在网上聊得挺好的,但是见面就不知道说什么了。”

“救命!谁能告诉我接下来,我是该站着、坐着,还是趴着呢?”

“要不要告诉ta这个姿势有点点单调,可以换一个,算了算了,好尴尬!”


当我回想起和伴侣同一桌面对面吃饭、进行实践活动的整个过程还是忍不住紧紧闭上了眼睛,脚趾简直可以扣出三室一厅了!


每到这种时候,我就会忍不住问自己“你怎么就是个社恐呢?”


“社恐”,全称为“社交恐惧症”,也可以被称为“社交焦虑症”,是指在真实或想象的社交情景中,因惧怕他人的关注和评价而产生一种以紧张、恐惧为特征的心理体验,是一种影响人们生活工作的心理障碍。


也就是说,这是一种需要干预治疗的精神疾病。


许多人将社交恐惧症与性格内向混为一谈,但其实是完全不同的。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


【小a约了一名主动方进行实践活动,小a在和主动方交流时非必要很少说话,因为ta觉得社交对自己来说不擅长并且很麻烦,所以并不想在这上面花费精力。


小b也约了一名主动方进行实践活动,小b在见面的前一天就开始反复在想见面了该说什么、怎么表现才好,非常焦虑。小b和主动方见面交流时很不自然,害怕与对方对视,说话时也是磕磕巴巴、面红耳赤的,有时身体还会发抖。】



从这组例子中就可以看出,虽然小a小b两人都不擅长社交,话又少,但原因却是非常不一样的,一种是出于不想、不喜欢,而另一种是出于对自身将表现出的行为的过度焦虑。


有研究证明女性社交焦虑者较男性多,焦虑程度较男性重,鉴于我圈男性主动方和女性被动方偏多的现状,可见具有被动倾向的人患有社交焦虑症的可能性更大。


在我国,由于人们对本病认识不足,大量的病患被轻描淡写地认为是“胆小、内向”而未受到重视,从而导致了对社交恐惧症的病患数量统计趋于保守以及治疗不及时的现状。


我们经常会听到有家长说自家孩子“这孩子呀,从小就内向不爱讲话,你看看这都多大了,见人打个招呼都不会!”但是并不能把所有对社交的焦虑归结到性格上。


有国外研究称青少年时期患病率至3%~13%(其中儿童患病率为1%),80%的人从未接受过治疗。该病发病年龄较早,且患者往往存在一定的个性基础,比如内向、害羞。



温馨提醒:

【如果你的社恐已经严重影响到你的学习工作生活了,那么请你一定要重视这一问题,及时看病治疗,千万不要觉得这是小事。2019年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我国有心理问题的人数在2亿—3亿,这是一个庞大的群体,你只是其中之一。】


因此虽然内向与社恐有本质区别,但不可否认的一点是,性格内向的人社交焦虑高一些,而性格外向的人社交焦虑则相对低一些。


性格内向的人往往比较沉默、人际交往活动较少,所以,他们对自己交往能力的评价往往也比较低,而社交效能感会影响社交焦虑,从而使社交焦虑水平较高。


国内学者郭晓薇的研究证实了社交技能的匮乏是造成社交焦虑的重要原因。但社恐患者不一定都是缺乏社交技能,可能只是对自己社交方面信念和自信的缺失,也被称为社交效能感低。


他们对自己的交往能力评价较低,因此他们所具有的社交技能也就不能很好地表现出来,而是对社交情境采取回避的态度。


但他们受到心理障碍和完美主义的影响,对自己的评价也并不全是是客观的,他们的不自信并不源于社交技能的缺失,而在于对自己的不信任。


所以许多社交焦虑者对于社交并不是单纯的“我不想”,而是偏激地认为“我不行”。


社交焦虑并不代表不想社交,相反,他们会在此之前做好充足的准备,提前演练好自己的言行举止,生怕在社交过程中出现一丝一毫的差错引来笑话和批评。


“我不会说错话了吧?”

“ta怎么皱着眉,是不是我又做错什么了?”


再普通不过的表情、动作、语气,在紧张焦虑的心理状态下也不断演化成了“针对我的不满情绪”。


大量研究结果显示,注意偏向是导致焦虑的关键过程。



注意偏向被定义为个体对不同外部刺激产生了不同的注意分配的现象,是个体选择性注意的一种特殊形式。注意偏向主要由注意警觉、注意固着和注意回避三部分构成。


注意警觉

指个体对于某些刺激的检测速度高于对其他刺激的检测速度。


例:

伴侣咬牙切齿将戒尺拍在桌子上:“曲!夜!”

我听到自己名字后就是一个激灵,立马站好“我错了!”

相对于看到戒尺这件事,我对听到自己全名的反应更加激烈,这就是对伴侣喊自己全名产生的注意警觉。


注意固着

是指个体的注意集中在某种刺激之后,难以使注意再转移到其他刺激上。


例:

我趴在床上,听着身后有节奏的响声,沉浸其中,完全不知道房间里的电视在放什么狗血剧。

注意回避

是指个体为了回避当前刺激而倾向于将注意分配到与当前刺激相反或相对立的刺激上。


例:

我被迫坐在凳子上,双脚离地,两腿还在轻微颤抖着,太疼了,为了分散一下注意力我勉强听起了电视机放的狗血剧台词。


网络的出现使得社交恐惧症人群有了新的庇护场所,有研究结果显示,社交焦虑与社交网络成瘾呈显著正相关。社交焦虑越严重的人网络成瘾就会越严重,相对的,如果一个人越来越沉迷于网络,那么现实生活中的社交自然也就顾不上了。


无论何种原因,生而为人自然是免不了社交的,但社恐的存在使这样的人群视社交如怪物,这样的心理障碍免不了为他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带来了不少负面影响。



其中受到影响最为严重的自然是人际关系交往方面。


社交焦虑症主要可以分为两类,一般社交恐怖症特殊社交恐怖症。一般社交恐怖症人群在任何地方任何情境都很害怕成为人群的焦点,他们时刻注意着自己,也注意着周围的人。


他们害怕在食堂吃饭,害怕去公共场合,害怕与人争论。具有这种心理障碍的人很难维护自己的权利、结交新的朋友,这种性格的被动方同样也就很难结识同好、伴侣,很难进行实践活动。


即使偶然结识到了新朋友也不会像对老朋友那样自然,尴尬的气氛萦绕在上空,同样也影响了对方的心情,如此反复可能会使自己的人际关系变得非常紧张。


社恐患者为了保留在他人心中的完美形象,较小可能性会将自己的兴趣爱好同他们讲,没有相同爱好的人可以交流倾诉,就会使得压抑心中的想法不能被自然诉说,久而久之很可能会产生其他心理问题。



其次在学习工作中社恐患者也同样会感觉到“力有余而心不足”。


因为处于社交焦虑状态,大多数的时间社恐人都是回避状态,不知道自己能够做什么来改变目前的状态,从而就会引发个人对自己的否定,而这种否定情绪的体现容易诱发自我的偏激。


没有信心、对自己不够信任是做任何事情的大忌中的大忌。明明有能力,却总认为自己做不到,这种负面情绪很有可能从社交方面蔓延到生活方面、学习工作等各个方面,在团队小组中这种情绪同样也可能感染给其他人。那么又有谁会愿意和这样的人合作呢?


#社恐被动方该如何自处呢?

LA JIANG BEI BEI


1.调整注意分配


社恐被动方总是对伴侣的一些负向的情绪(如愤怒、厌恶)过于重视,如果出现这种状况可以对自己的注意偏向行为进行训练,找一张负向情绪表情图和一个正向情绪表情图或中性情绪表情图,当面对负向情绪表情图和其他情绪图片时,让自己的注意偏向与负向情绪相对的一方,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变自身的注意偏向。


2.直面问题


社交焦虑者面对自己焦虑的社交问题,总是处于一种回避的态度。当社恐被对方看见伴侣皱眉,理所当然的想是自己哪里做的不对。


“ta在皱眉?嗯,ta不喜欢我!”

“ta没有理我?嗯,ta不在乎我了!”


但这也是自己的想象而已,解决办法就是直面伴侣的情绪,询问也好,悄悄打探也罢,最重要的是直接针对伴侣的情绪问题,将想象这一不必要的过程抹去。


3.重视现实交往


网络是虚拟的,二次元和三次元终究是要区分开的,我们可以在网络上交朋友,以一种不同的身份和全国各地的人交往,这是另一种社交上的乐趣。但现实始终是我们的归宿,认识现实中的圈内好友,从某种程度上讲也是对我们安全的一种保障。



4.学习社交技能


这一点适用于还没有进入社会的被动方们,没有在社会中交往过,就很难有深刻的交往经验和交往技能。大人往往比我们会社交,也是因为他们经历过更多的社交场合,就像曾经的一个段子“医生问我怎么了,我看着我的妈妈。”在网上、书上、圈内好友、伴侣还是和身边的社牛人学习,最重要的是学到有意义的社交技巧,而不是投机取巧,油嘴滑舌。


5.多进行体育活动


有研究表明,进行体育活动时间较短的人社交焦虑程度会更重一些,投入到网络上的时间也会更多一些。不管从哪种意义上来讲,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体育锻炼是非常重要的,大好的青春年华就是要动起来!



最后一点,在曲夜看来也是很有效的一点,就是跟在社交牛逼症的人旁边,当他们做一些尴尬的事时,你也根本跑不掉,跟在他们旁边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学习到、被感染的,亲测有效!


让我们来去思考一个问题,有社交恐惧症的你们真的不愿意去社交吗?


前文也提到过,许多社交恐惧症患者他们在公开演讲前做许多准备,在和伴侣约定见面之前是会提前想好措辞,很多时候你们想要的只不过是更加优秀、更加有自信地站在公众面前。


但是每个人都会犯错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缺点和短处。有人做过测试,当一个人在一场演讲中出了错误,在一周后再询问看演讲的观众时,没有几个人是记得的,你的错误在别人的眼里也不过是个小小的失误罢了。


将自己完整地展现出来,总有那个适合你的人在等待你出现。


LA JIANG BEI BEI

扫码 ╳ 或点击阅读原文

即可参与讨论

?你的点赞和在看

都是对我们创作的最大支持

资源来源于网络或网友提供,仅供个人学习使用,请勿传播,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站长删除。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贼心 sadomasochism字母圈虐恋亚文化平台 » 社恐or社牛? 这种“牛逼症”你值得拥有
BDSM倾向测试
BDSM倾向测试
加入字母圈
加入字母圈
BDSM知识
BDSM知识
关注微信
关注微信